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narcissism)或自爱(self-love)。
稍经考虑,我马上便认识到:这一状态从未完全停止过。
在患者的整个一生中,他的自我(ego)一直是他的力比多的巨大储藏处,对象贯注(亦译“客体贯注”
,object-cathexes)便从这里出发,而力比多则能够再一次从那些对象中流回这里。
[185]因此,自恋力比多(narcissisticlibido)就不断地被转变为对象力比多(object-libido),反之亦然。
这种转换所能达到的程度可以由一个处于爱恋状态中的人提供最绝妙的说明,这种爱恋的态度不管是性欲的,还是升华的,它竟然能够达到牺牲自己的程度。
鉴于迄今为止,在考虑压抑过程时,人们只是注意什么东西被压抑了,所以这些思想也有可能促成一种对于压抑力量的正确判断。
以前,人们认为,压抑是由作用于自我(自我本能,egoinstincts)之中的自我保存本能(theinstinctsofself-preservation)所推动的,然后再使它对力比多本能发生影响。
但是,由于自我保存本能现在被人们认识到也具有力比多的性质,是一种自恋力比多,所以压抑过程就被看作是发生于力比多自身之内的一个过程。
自恋力比多与对象力比多相互对立,而自我保存的意义就是抵御对象恋的要求,也就是抵御狭义的性欲的要求。
在心理学中,最紧迫的需要莫过于建立一种稳固的本能理论,然后才可能据此进一步向前发展。
[186]但是这种理论现在一无所存,精神分析只好被迫为建成这么一种理论做些尝试性努力。
它一开始便把自我本能(自我保存、饥饿的本能)和力比多本能(爱)进行了比较,但后来又用一种自恋和对象力比多之间的新比较替换了这种比较。
很清楚,这种比较并非这一主题的最后定论。
从生物学角度来考虑,这种只存在有一种单一等级的本能的假设,似乎不可能使人一直感到满意。
在后来的一些著作(《超越快乐原则》、《群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自我和本我》)中,我对自已压抑了这么长时间的那种推理的爱好进行了充分的发挥,并且也考虑了一种解决本能问题的新方法。
我在生的本能(Eros)概念之下把自我保存和物种保存诸本能结合起来,然后把它和一种默默活动的死的本能或者毁灭本能(instihordestru)相比较。
本能一般被看作生物的适应性,看作一种恢复某一曾经存在过、但被某些外部障碍所中止的情境的冲动。
本能的这种本质上的保存特征,可由强迫重复现象(pulsio)加以说明。
生命呈现给我们的这幅图景,是由于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共同存在而又相互对立的活动的结果。
这种结构是否能被证明具有实用价值,那还将有待于时间的考验。
尽管它起因于一种要把某些最重要的精神分析理论思想确定下来的愿望,但它已远远超出了精神分析的范围。
我不止一次地听到有人轻蔑地说,这种结构根本不可能被当作一门真正的科学来看待,因为它的大多数一般概念同精神分析中的力比多概念、本能概念一样缺乏精确性。
但这种指责是建立在一种对事实完全曲解的基础之上的。
清楚的基本概念和明确的定义,只有对这样的一些精神科学来说才是可能的,即这些精神科学试图拿某一领域的事实去适应某一逻辑体系的框架。
在自然科学——心理学是其中之一门——之中,这种明确的一般概念是不必要的,的确也是不可能的。
动物学和植物学并不是从某一动物和植物的正确而又充分的定义开始发展起来的。
直到今天,生物学还是不能赋予生命这一概念以某种确定的意义。
实际上,物理学本身要是一直等到对物质、力、万有引力等概念的解释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清晰而精确的程度的话,那它绝对不可能取得任何进展。
任何一门科学,其基本思想或大多数一般概念起初总是难以确定的,最初只能通过它们起源的现象领域进行解释。
只有通过对观察材料的不断分析,才能弄清它们的真相,得出有意义而一致的内涵。
[187]我总感到,人们拒绝把精神分析同任何其他科学一样平等看待,这一点实在太不公平。
这种拒绝从人们所提出的那些最顽固的反对意见中可以看出,精神分析学常常被人们指责为不完善、不充分,尽管很清楚,一门建立在观察基础之上的科学除了一点一点地研究它的发现,一步一步地解决其问题以外别无选择。
而且,当我努力获得被人们长期以来拒绝承认的有关性功能的那种认识时,人们便诬蔑精神分析理论是“泛性论”
。
当我强调那一迄今为止一直被人们忽视的青年早期偶然印象的作用时,便有人对我说精神分析学否认体质和遗传因素——这正是我做梦也不敢想做的事情。
总之,无论以多大代价,不管用何种方法,总是有矛盾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