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补记03(第15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109][正如麦勒尼·克莱因(MelanieKlein)和其他英国作家所正确强调的那样。

[110]在《完整人格的精神分析》(1927)一书中,弗朗茨·亚历山大(FranzAlexander)在和艾奇霍恩(Ai)做的青少年非社会行为的研究方面《任性的青年》,讨论了这两种主要的病因学训练方法——过分的严厉和溺爱。

“过分宽容和溺爱的父亲”

促使儿童形成了过分严厉的超我,因为当儿童面临对他的爱时,他无法安置它的攻击性,而只能把攻击性转向内部。

而在没有得到任何爱的情况下成长起来的少年犯罪的儿童,则往往缺乏自我和超我之间的紧张;他们的攻击性可以指向外部。

因此除了任何可能表现出来的素质因素之外,可以说,严酷的良心来自环境中这两种因素的联合作用:本能满足的剥夺引起了儿童的攻击性。

他所体验到的爱把这种攻击性转向内部,在内部则被超我所接受。

[111][《图腾与禁忌》(1912~1913),标准版,第13卷,第143页。

[112][这是歌德的《威廉·麦斯特》中“竖琴师之歌”

的一段。

卡利尔(Carlyle)翻译。

前两行诗在弗洛伊德《论梦》([1901a],标准版,第5卷,第637页和第639页)这本小册子中是通讨一个梦的联想而出现的。

[113]“因此,良心的确使我们大家都变成懦夫……”

目前,对年轻人的教育往往把性欲在他们生活中将起的作用瞒着他们,这种情况还不是我们对它提出的唯一责难。

不使年轻人对攻击性有所准备也是个错误,因为年轻人注定要成为攻击的对象。

让年轻人带着这种不真实的心理倾向进入生活,无异于让人穿着夏装,带着意大利湖泊的地图赴南极考察。

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道德标准在某种程度上被误用了。

假如教育说:“这是为了使自己幸福和使别人幸福,人们所应该做的,但是你们必须对人们不喜欢这样做给予认真的考虑。”

那么,这些标准的严厉性就没有什么害处。

但是相反,教育就会使年轻人相信,每个人都是遵守道德标准的,就是说每个人都是善良的。

因此,年轻人也应当具有道德的要求正是以这种说法为基础的。

[115][参见《抑制、症状与焦虑》(1926d)第八章,标准版,第20卷,第132页。

情感被描述为“潜意识的”

是不妥的。

(参见《自我与本我》,标准版,第19卷,第22~23页)]

[116]“Unbehagen”

(不适,不愉快):这个词在这本书的题目中出现过。

[117][在《一个幻觉的未来》(1927c)中。

[118][《图腾与禁忌》(1912~1913),标准版,第13卷,第153~155页。

[119][我们无法追溯这个更早期的观点源自何处。

[120]尤其是厄内斯特·琼斯、苏珊·艾萨克(SusanIsaacs)和麦勒尼·克莱因采纳了这个观点;而且我还知道赖克和亚历山大也采纳了这个观点。

[121][参见《一个幻觉的未来》(1927c)中的某些说明,第43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欢想世界现在我想做个好人没金手指照样无敌灶神崽崽三岁半黑夜玩家人仙武帝射程之内遍地真理帝王独宠:皇后娘娘沦陷了我妻世界我用学习系统搞科技穿成残疾将军的小甜妻我要做阁老我在末世能升级郎悔被奶奶按头结婚?爷他一秒沦陷了我不是五五开冠冕唐皇这个团宠有点凶大唐如意郎我又把偏执夫君亲哭了藏锋神算:开局拒绝女帝!刀镇星河悠闲修道人生和天下第一的隐居生活(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