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第二十八章 兵学奇才辛弃疾(第2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边疆的壮兵招来以后,要单独分成多个小团体专门训练,不要和官军混杂在一起,一旦混杂其战斗力又要大打折扣了。

官军习性,一有警报就彼此相推,一有一点小功劳大家都去争抢。

部队构成,雷海宗先生以为,欲振兴武德,必实行征兵制,征召良民当兵,尤其是一般所谓的士大夫都人人知兵,人人当兵,方可使中国臻于自主之境(参见《中国的兵》)。

此说自然是不错,但兵要自立,须赖国家政体上轨道,使国民为公民,有其权利保障制度。

这时的兵源,应无谓良民、刁民,因为在一个专制社会,就算大量良民入伍,兵的问题看似解决,但剩下不少的刁民、惰民,必因天性、生存滋生事端,岂非社会之祸?

这个问题,笔者较服膺吕思勉先生的论断,他说,募兵之制,虽有其劣点,然在经济上及政治上,亦自有相当的价值。

天下奸悍无赖之徒,必须有以销纳之,最好能惩治之,感化之,使改变性质。

只有在营伍之中,约束森严,或可行之。

他们性行虽然不良,然若能束之以纪律,则其战斗力,不会较有身家的良民为差,或且较胜之(参见《中国文化史?兵制》)。

此说实有灼见,近年美国电影,表现越战,及非洲平乱,多有叙写囚徒、服刑者、犯禁者、有案在身者、性情桀骜不驯者,搏命突击,其锋锐不可当。

此类人物往往“能打”

,使人刮目相看,可证吕先生观点之明睿。

自然,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段,统率此类人物,必待心胸博大、手腕超卓之将领,能从心理上使之折服,此事又属可遇不求。

蒋纬国、辛弃疾正是这样不可多得的军中帅才。

辛弃疾指出了中国部队的致命弱点,显然他力主编练特种部队,他从根本上重视士兵的来源和构成,其着眼点在成分纯洁决定其战斗力。

辛弃疾也极为重视谍报和情报的意义,他又对写奏对的程先生说,情报间谍是部队的耳目,胜负的关键和国家的安危都与它有关。

他拿出一块锦缎方巾给程先生看,上面都是敌人的兵马数量、驻扎的地方,还有大小将帅姓名,这些情报的来源费了4000贯钱。

他自己解释说,派遣间谍必须有参考和旁证,即不能是孤例,这样的情报才可能真确而非欺诈。

显然他考虑周详,注重情报的质量,讲究单线、复线的真实性。

南宋当局曾经优柔寡断勉强出师和金人作战,结果是一败不可收拾。

这位程先生说,在大战的两年多前,辛弃疾就贡献了他种种战略战术,可是没有真正加以运用,结果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当时招兵买马也毫无策略可言,正规军和民兵混杂不分,结果在败退中还互相砍杀。

另外负责警备点燃狼烟的士兵,一听到警报丢下工具就跑,导致部队仓皇迎战。

辛弃疾所担心而要从根底上改变的军事颓势,其实到了近现代,还有一次触目惊心的重演。

那是刘文辉的军参谋长巴人先生所回忆,时在1934年,西康又发生一次内战,那是西康土人先向刘文辉发起进攻。

主战场是在甘孜一带。

“不要小看那些西康土人不懂战术,他们起初的来势很凶,一开始就用人海战术,成千上万的骑兵,继续不断地向余如海旅长所部进攻,余旅仅有四千之众,人数上已经处于劣势,加以受到奇寒气候的影响,以徒步之师,迎击顽强的土人骑兵,只有招架,无法还手。”

(巴人《我随刘文辉在四川打内战记往》,1968年《春秋杂志》总第253期)随后余旅大部分退至道孚一带,增援赶到,才算稳住了阵脚。

赶紧改变战略,对土人骑兵采取夜间火攻的方法,对方于损折之下,面对火攻,已不能发挥作用。

辛弃疾事业起步虽为参谋、幕僚出身,但其胆气绝伦,文学、军事天才并重。

他的兵学思想的深度或不在戚继光之下。

南宋当局,若能倚为柱石,大势或当逆转。

辛弃疾文名盛极,其余皆为所掩。

实则他是不折不扣的军事思想家、战略家、行动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息桐我在聊天群模拟长生路女配修仙要佛系LOL之战神崛起恶毒女配在修仙大佬坟头蹦我能制造副本嫁金钗福气农女有空间儒道至圣被迫饲养疯批奶狗后,我真香了医判黄泉过阴人全球巨星从龙套开始我真的不想吃软饭娱乐大忽悠全民进化时代我,女扮男装,职业当爹网游之全球问道出狱后,首富老公逼我生三胎华娱从奥运冠军退役开始永续之镜诸天之从新做人造化图斗罗之我的无敌罗三炮我在大明养生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