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在战术方面善出奇计,善出奇兵予以奇袭,他制造的行动总是干净利落发挥战斗效能。
奇袭的成功,其间包涵他一系列的战力培育,征兵、训练编程、意志灌输、单兵战力、协同作战、进击速度、基地建设,他都举重若轻予以导成。
此种奇袭颇有现代美军小股特战群的味道,高度的智勇胆力浑然一体,取得出乎意表的战果。
可惜南迁派到多个地方服务,颇受掣肘,未能在中枢力行反攻之计。
他具有编练特种部队的能力、心力、智力,并很快产生高度的行动运作效果。
无论在古在今,都是不多见的。
他所编练的部队所用武器,包括防御和攻击都较那个时代各方部队有所改进创新。
辛弃疾在40岁的壮年,到了湖南,任湖南安抚使。
稍有独当一面的事权,他就开始编练军队,招募农家精壮子弟,成立步马组合的飞虎军。
史称“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
他在湖南编练的飞虎队,所用战马,专门从广西边地辗转购来,这种千挑万选之良种边马,骠悍耐战。
步兵精锐2000人,骑兵500人,协同依托作战。
平时注重实战训练,预设实战推演,强调快速作战,不久已建成一支极为罕见的攻击型基干部队。
他在各种人事纠纷中左推右挡,尽量将掣肘化解到最低,辛苦经营,将此部队保持了很长时期。
辛弃疾的军事地理、战略眼光,是以编练特种部队、建立能战之旅为依托的,绝非刘斐之类第五纵队纸上谈兵、虚应故事所可比拟。
辛弃疾的兵学实践在其办理马政一事上最能见出他的良苦用心。
辛弃疾对军马的作用认识极为深透。
在那时,战马的作用相当于今之战车、坦克,古代胡汉战争都用马队,北方地势平坦,如欲逐鹿中原,马队极端重要。
办马政有如联合勤务中最为重要的一端,辛弃疾又是北伐的力赞者。
训练特种攻击部队正是辛弃疾对北宋军政弊端的反拨。
北宋军事训练极不得宜,到宋仁宗时代,征召农民训练为兵,保甲制度实施后,禁令苛刻,训练时间与农忙冲突,而不去调整,武器又须民间自行购置,种种弊端,农民大为反感,有自己锥刺眼睛致盲者,有自断其臂膀者,有自毁肌肤者,目的皆为逃避兵役。
而王安石等辈不知此,仍梗着脖子说,“自生民以来,兵农合一”
。
就寻常道理来看,他的话没错,问题是这些民兵,保卫自己几里左右的家园尚可,如是大型野战或特战,那就只有丢盔弃甲了。
辛弃疾的特种骑兵观念和实践,即是要建立一种快速反应部队,一者可以随时用于进攻和防御,二者具有威慑力,也便于调动;另外,也可视需要在重型和轻型部队之间转换,有利于补给的迅速获取。
甚至他的词作,多有速度与火力心理的投射,诸如“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
(《满江红》)、“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八声甘州》)、“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永遇乐》)皆是。
抗战期间,九战区幕僚长、兵学家赵子立说过,“当然运动中的部队比占领阵地的部队容易打”
,意味着等到敌人立足已稳,就要麻烦得多。
而要打击运动的敌人,则己方必须具有更为迅捷的运动速度,辛弃疾训练特战部队的心曲实即在此。
辛弃疾所力求达成的军事攻击的硬实力,如能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渊然融合,则军事实力也可转换为一种软实力,它可以展开演习、吓阻、帮助冲突地区撤离非战斗人员、实施人道主义和灾难救援等,软实力是通过吸引而不是胁迫手段得到所期望结果的能力。
稼轩的《论阻江为险须藉两淮疏》说明长江作为军事险要,必须是在凭借两淮的前提下才能成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