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某次内部座谈会上,一位官员委婉提醒:“现实题材要有温度,但也要把握尺度,避免成为某种情绪宣泄的出口。”
林浩然没有立刻回应。
他选择做了一件事??邀请那位撰文记者来到湖南拍摄现场,让他亲眼看看所谓“被消费的普通人”
究竟是什么模样。
记者名叫程远,三十出头,名校毕业,惯于理性分析。
起初他对这次走访抱有审视态度,可当他在山村小学看到那个每天走三小时山路背弟弟上学的女孩,在镜头前平静地说“我不想当英雄,我只想让我们家的名字出现在成绩单上”
时,他的笔停了下来。
临别前,女孩送给他一张亲手画的画:两个小孩并肩站在校门口,头顶写着一行歪歪扭扭的字??“我们也想被记住”
。
程远回到北京后,没有写反驳文章,而是发表了一篇自省长文《我误解了“苦难”
的意义》。
他在文中坦承:“我以为我在批判煽情,其实是在否认别人痛苦的真实性。
真正的共情,不是居高临下的同情,而是蹲下来,听一个人说完一句话的勇气。”
这篇文章再次引爆网络,话题#蹲下来听一句话#登上热搜榜首。
无数网友晒出自己与父母、祖辈的对话录音或笔记,有人说:“我爸一辈子没说过爱我,但今天他偷偷塞给我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好好活’。”
在这股浪潮推动下,《普通人?第二季》首批作品陆续完成剪辑,并在各地举办小范围试映会。
不同于传统放映模式,每次观影结束后都会留出一个小时进行“对话环节”
??观众可以提问、分享感受,甚至直接与片中人物交流。
在上海一场放映会上,一位白领女性泪流满面地站起来说:“我刚升职主管,逼团队加班到凌晨,总觉得‘拼才有出路’。
可看了这部片子,我才意识到,我一直用成功标准去衡量所有人,包括我妈。
她只是想让我吃顿热饭,我却总嫌她?嗦……今晚,我要给她打个电话,不谈工作,就说‘妈,我想你做的红烧肉了’。”
台上的主人公是一位环卫工人,影片记录了她如何在凌晨四点清扫街道的同时,坚持自学英语准备成人高考。
她听完这位观众的话,走上前轻轻抱住她:“孩子,我不是要你们愧疚,我是想告诉你们??平凡不是错,忽略才是。”
这样的场景在全国各地重复上演。
有人因此修复了家庭关系,有人辞去高压职位回归家乡创业,还有人开始学习摄影、写作,只为记录身边正在消失的生活痕迹。
就在第二季影响力持续发酵之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宣布,《普通人》系列将作为全球首个“公民影像计划”
范本,在非洲、南美、东南亚多个国家推广落地。
第一批合作项目已在肯尼亚贫民窟、秘鲁安第斯山区和越南湄公河三角洲启动,当地居民将在中方技术支持下,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本土故事。
消息传来那天,林浩然正在云南拍摄一支少数民族口弦乐队的纪录片。
这支乐队由五位平均年龄六十五岁的傈僳族老人组成,他们用古老的乐器演奏祖先传下来的歌谣,歌词讲述迁徙、战争、丰收与死亡。
由于年轻一代大多外出务工,这些旋律正面临失传。
拍摄间隙,老人们围坐在火塘边,教林浩然弹奏口弦。
其中一位叫阿普的老者说:“我们不怕死,怕的是死了以后,没人记得我们的声音。”
林浩然点头:“所以我们要录下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