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与此同时,舆论风波再度升级。
那篇质疑文章被某卫视新闻栏目改编播出,标题赫然写着:“情感公益还是心灵窥探?‘回声行动’背后的数据黑箱”
。
节目中采访了几位家长,有人愤怒表示:“凭什么拿我家孩子的隐私去做实验?”
也有教育局官员委婉表态:“这类项目应纳入统一监管体系。”
更棘手的是,教育部论坛结束后,一位匿名举报人向纪检部门提交材料,指控小舟团队涉嫌“非法收集未成年人心理数据”
,并附上了部分未加密的内部通讯截图。
韩凌紧急召开法律会议,确认所有数据传输均符合国家标准,且已通过公安部三级等保认证。
但她也承认,早期试点确实存在流程瑕疵,比如个别地区曾使用非正式渠道获取学校准入许可。
“我们现在不怕调查,”
韩凌对团队说,“但我们怕寒了那些正在开口的孩子的心。
一旦政策收紧,他们最先失去的,就是这个说话的地方。”
小舟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公开全部技术架构文档,包括AI情绪模型算法逻辑、数据脱敏流程、服务器部署位置,并邀请第三方审计机构入驻核查。
同时,他在平台上发起“透明月”
活动,每周发布一份《信任报告》,详细列出当周录音总量、高危预警处理情况、用户退出率及原因统计。
他在直播中面对镜头说:“我们可以关闭每一扇门,拉上每一道帘,但我们选择打开灯,让大家看看里面到底有没有鬼。
如果有问题,请指出来,我们一起改。
但如果只是为了毁掉它而否定它……请想想那些正靠着这点光活下去的人。”
奇迹般地,风向开始逆转。
先是几位知名心理学家联名发文支持,称“回声行动”
填补了我国基层青少年心理服务的巨大空白;随后多家主流媒体跟进深度报道,展示一个个真实案例:贵州山区留守儿童通过录音向亡父告别、新疆戍边战士子女说出“爸爸我不想你牺牲”
、东北小镇抑郁少年在听到他人故事后留言“原来我不是怪物”
。
更有意思的是,一些最初持怀疑态度的老师开始自发录制“教师心声”
上传平台。
一位乡村女教师哽咽着说:“我每天哄五个孩子睡觉,陪他们哭,教他们笑,可没人问我累不累。”
这条语音被匹配给一位高中生,后者回信:“老师,您不是超人,您也可以软弱一次。”
这种“双向倾听”
的萌芽让小舟深受触动。
他意识到,“回声库”
不该只是弱势者的出口,更应成为所有人交换脆弱的桥梁。
于是,新版本上线“共响计划”
:任何用户可在匿名前提下申请成为“倾听伙伴”
,接收系统推送的相似经历录音,并自愿回复文字或语音。
匹配原则不再是简单的关键词对应,而是基于情绪轨迹、成长环境、语言风格等多维建模。
上线首日,就有超过八千人报名。
其中一位是曾在福利院遭受虐待的青年,他在听完一名现役军人讲述童年家暴经历后写道:“你说你至今不敢拥抱别人,我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