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二古人鉴赏品评小说的主要观点(第2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泄愤说”

体现着小说理论的趋于成熟。

2.虚实论

关于虚实关系的探讨,是中国古代小说理论中一项重要论题。

从汉代至魏晋南北朝的几百年间,人们对小说创作中的虚构性尚没有自觉的意识,常把虚构与真实相互混淆。

直至唐代,人们才对小说创作的虚构问题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如古神子评论《博异志》“语其虚,则源流具在”

这在小说观念演变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是一个质的飞跃。

引起较大争论的是历史演义小说中的历史事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问题。

这一问题,将长期以来人们对虚实关系的讨论推向**。

蒋大器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中评论《三国志通俗演义》曰:“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

……一开卷,千百载之事豁然于心胸矣。

其间亦未免一二过与不及,俯而就之,欲观者有所进益焉。”

这就指出历史小说要尊重历史,再现历史真实,但历史小说又大可不必事事都写,允许“一二过与不及”

,增添虚构成分。

李贽也探讨了小说中的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区别,并肯定了艺术真实的价值。

他认为小说中的艺术真实,有别于历史真实。

李贽在《批评三国志》第四十五回总评中曰:“郎借蒋干以害蔡瑁、张允,此等计策,如同小儿,即非老瞒,亦自窥破,谓老瞒入其计中乎,决无此事,但可入通俗演义中,以惊俗人耳。

妙哉技也。

真通俗演义也。”

之后,谢肇淛在《五杂俎》中也说:“凡为小说及杂剧戏文,须是虚实相半,方为游戏三昧之笔。”

明确提出在虚构与事实两者的关系上应是“虚实相半”

,否则就是不懂得小说创作之“三昧”

总体来说,虚实理论在明清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们认识到虚构是小说创作的一种重要手法,也是小说的本质特征之一。

叶昼在《水浒传》第一回总评中写道:“《水浒传》事节都是假的,说来却似逼真,所以为妙。”

可见叶昼清楚地意识到小说的虚构性,并且肯定了这种虚构性的艺术价值。

冯梦龙在《警世通言叙》中则说:“野史尽真乎?曰:不必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电影世界交换师七年顾初如北沧元图没人告诉我这不是游戏疯批美人带崽征服娱乐圈我做噩梦能变强外室之妻恰逢雨连天万界大表哥英雄无敌之佣兵术修大巫团宠格格是食修紫藤花游记我靠脸在无限流世界装小可怜娘娘她独得帝心木叶:从解开笼中鸟开始!快穿之反派也是有骨气的邪王火妃:殿下等着瞧七零之彪悍娘亲斗罗大陆之星罗大帝病弱权臣被悍妻喊去种田快穿三界之我的宠物是阎罗大佬星际之真千金在种田我一个NPC能有什么坏心思荣光[电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