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这些举措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要最大可能地创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和氛围,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效果。
(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通过明确的责任分工而进行的互助性学习。
长期以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强调的是竞争而少有合作,尤其是激烈的升学竞争更是导致了学生把学习看做是一种私密的事件,似乎进行合作就会提高他人的竞争力,对自己就是一件不利的事。
这种现象是“应试教育”
带来的弊端之一,它本身也违背了学习的本质。
从源头上来说,学习是人类认识未知事物的必要活动,是人类群体共同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它是需要群体合作和智慧分享的。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学习不仅仅发生在个体身上,也发生在群体之中,学习的社会性决定了合作是学习的基本属性之一。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积极承担并完成个人的责任,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相互支持和配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群策群力、进行智慧的分享。
当然,合作学习需要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的意见分歧。
还有,合作学习也需要教师积极创设合作学习的环境,包括教室里课桌的排放要有利于小组之间的沟通、要创设一种促进学生合作的氛围、鼓励小组共同解决问题而不是单打独斗、依靠个人意志行事等。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合作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果学生长期处于竞争状态,学生就很可能变得冷漠、自私和孤僻,而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
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
事实证明,要提高一个孩子的学习成绩,更有效的办法是促进他的情感和社会意识方面的发育。
而合作学习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共同工作来实践其社会技能,促进其社会意识的发展。
(三)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也可以称为研究性学习。
所谓探究性学习,指的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8]。
显然,探究性学习突出的是学习中的“探究”
这一因素,倡导学生通过提出问题、收集和分析资料进而解决问题这一过程而获得知识、增长体验,而不是单纯地去接受信息和死记硬背。
探究性学习是跟接受学习相对而言的。
在接受学习中,教师是知识传授的中心,学生往往会变成知识的“容器”
,缺少了主动参与的机会,不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跟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因为探究来自于对未知事物求知的兴趣;更具有实践性,因为探究学习能够使学生有机会体验到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更具有参与性,因为学生必须积极参与其中才能得到问题的答案。
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独立解决问题和敢于创新的态度与精神。
需要注意的是,接受学习并不必然导致学习过程的枯燥和机械,应该反对的是被动地、机械地、无意义地接受学习。
倡导探究学习,并不是完全排斥接受性学习,而是引导学生由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机械、被动的接受学习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积极、主动的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和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在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探究的情境,鼓励学生独立发现问题,通过实验、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和态度,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然,除了以上讨论过一些学习方式之外,在当今教育情境中也出现了很多新的学习理念、方式和方法。
例如,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人们提出了“终身学习”
(life-l)的理念,这是在终身教育的背景下对人类学习的新要求,也就是为了应对知识的巨大增长和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去践行“活到老、学到老”
的古老格言,让学习活动伴随人的一生,为人的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再如,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出现了“在线学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