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但她后来不吹了,说是‘没用了’。”
“那你还会唱吗?”
男孩张了张嘴,发出几个破碎的音节,随即痛苦地抱住头:“疼……头好疼……”
陈露迅速掏出便携脑波仪扫描,果然,他的颞叶区域存在异常放电现象,与雷山小学其他患儿完全一致。
但奇怪的是,当他靠近录音机时,疼痛反而减轻。
“你的笛子,能试试吗?”
她问。
男孩迟疑地举起竹笛,吹出一个简单的旋律。
起初颤抖不定,渐渐稳定下来。
随着音符流淌,陈露惊讶地发现,录音机里的史诗吟诵竟与笛声产生了微妙共鸣,两者频率相互牵引,形成一种奇特的驻波效应。
就在这时,她手腕上的智能表突然震动??是预设的语言警报系统被激活。
她调出频谱图,赫然看见空气中弥漫着一层几乎不可见的次声波网,正以每秒17.6次的节奏脉动,正是“默素Ⅱ号”
的典型特征。
而男孩的笛声,恰好落在它的反相位上,起到了天然干扰作用!
她猛然醒悟:传统音乐不是数据,是活的生命体。
它的即兴、偏差、情感波动,恰恰破坏了机器设定的精确控制。
这才是真正的抵抗武器。
她立刻联络仍在运作的“火种”
残余力量,发起“笛声行动”
:召集全国尚存的传统乐师、民间歌者、非遗传承人,在一百零八个重点监测区域同步演奏濒危语言歌曲。
不求传播,只为制造“声学迷雾”
,打乱敌方远程操控节奏。
七十二小时后,首轮行动结束。
数据显示,参与地区的语言异常反应率下降41%,部分儿童已能短暂复述家族谚语。
更令人振奋的是,新疆一位哈萨克族老艺人用冬不拉弹奏《祖先的足迹》时,附近三所学校的问题耳机集体失效,主板因共振过载而烧毁。
“我们找到了他们的弱点。”
陈露在内部会议上说,“他们依赖绝对秩序。
而我们的语言,天生混乱、多样、充满变数。
只要还有一个人愿意即兴哼唱,他们的系统就永远无法彻底掌控。”
然而胜利的曙光尚未照亮太久,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再次扭转局势。
内蒙古呼伦贝尔一名蒙古语教师在直播授课时,突然情绪失控,当着数百名学生高喊:“不要再说了!
这些话都是毒!”
随后撕毁教材,砸碎电脑,被送医后诊断为急性精神障碍。
监控回溯发现,事发前十分钟,直播间涌入大量匿名IP,播放了一段伪装成草原民歌的音频,实则夹杂着经过调制的“语义瓦解波”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