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显而易见,他的这些宏誓大愿,多半是基于情感的蒸腾,无非是诗性情怀,意气用事,而缺乏设身处地、切合实际的构想;并且,对于政治斗争所要担承的风险和可能遇到的颠折,也缺乏透彻的认识,当然更谈不上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李白有过两次从政的经历:天宝元年(742年)秋天,唐玄宗接受玉真公主和道士吴筠的举荐,下诏征召李白人京。
这年他四十二岁。
当时住在南陵的一个山村里,接到喜讯后,他即烹鸡置酒,高歌取醉,乐不可支。
告别儿女时,写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的诗句,可谓意气扬扬,踌躇满志。
他原以为,此去定可酬其为帝王师、画经纶策的夙愿,不料,现实无情地粉碎了他的幻想。
进京陛见后,只被安排一个翰林院供奉的闲差,并没有像他想象的那样,接之以师礼,委之以重任。
原来,这时的玄宗已经在位三十年,腐朽昏庸,纵情声色,信用奸佞,久疏朝政。
看到这些,李白自然感到万分失望。
以他的宏伟抱负和傲岸性格,怎么会接受“以俳优蓄之”
的待遇,甘当一个跟在帝王、贵妃身后,赋诗纪盛、歌咏升平的“文学弄臣”
角色呢?但就是这样,也还是“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
“镑言忽生,众口攒毁”
。
最后的下场是上疏请归,一走了事。
在朝仅仅一年又八个月,此后,再没有登过朝堂。
天宝十四载(755年)冬天,李白正在江南漫游。
是时,安禄山起兵反唐,次年攻陷潼关,玄宗逃往四川。
途中下诏,以第十六子李璘为四道节度使、江陵郡大都督。
野心勃勃的永王李璘,招募将士数万人,以准备抗敌、平定“安史之乱”
为号召,率师东下,实际是要乘机扩张自己的势力。
对于国家颠危破败,人民流离失所的现状,李白早已感到痛苦和殷忧。
恰在此时,永王李璘兵过九江,征李白为幕佐。
诗人认为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机会已到,于是,又一次激扬志气,充满了“欲仰以立事”
的信心,在永王身上寄托着重大期望:“诸侯不救河南地,更喜贤王远道来。”
以为靖难杀敌、重整金匯,非永王莫属。
哪里料到,报国丹心换来的竟是一场灭顶之灾,糊里糊涂地卷人了最高统治层争夺皇权的斗争,结果是玄宗第三子、太子李亨即位,李璘兵败被杀,追随他的党羽多遭刑戮,李白也以附逆罪被窜逐夜郎,险些送了性命。
这是李白第二次从政,为时不足三个月。
尽管政治上两遭惨败,但李白是既不认输也不死心的,总想找个机会重抵政坛,锋芒再试。
六十一岁这年,他投靠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定居于采石矶。
虽然已经处于生命的尾声,但当他听到太尉李光弼为讨伐叛将史朝义,带甲百万出征东南的消息,一时按捺不住心潮的狂涌,便又投书军中,表示“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
,无奈中途病还,未尝所愿。
表面上看,两番政治上的蹉跌,都是由于客观因素,颇带偶然性质;实际上,李白的性格、气质、识见,决定了他在仕途上的失败命运和悲剧角色。
他是地地道道的诗人气质,情绪冲动,耽于幻想,天真幼稚,放纵不羁,习惯于按照理想化的方案来构建现实,凭借直觉的观察去把握客观世界,因而在分析形势、知人论世、运筹决策方面,常常流于一厢情愿,脱离实际。
关于李白第一次从政的挫折,论者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玄宗召李白人京,最初很有几分看重,但很快就发现他并非“廊庙之材”
,便只对他的文学才能加以赏识。
所以后来李白要求离开,玄宗也并不着意挽留。
这是说,李白并不是摆弄政治的材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