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第二种意见是,李白看错了人。
本来,唐玄宗已不再是一个励精图治的开明君主了,而李白却仍然对他寄予厚望,最后,希望当然要落空了。
这又说明李白缺乏政治的眼光。
可以认为,两种意见,殊途而同归。
关于李白“从璘”
的教训,论者一致认为,他对“安史之乱”
中的全国政局,缺乏准确的分析,就是说,他把局势的动乱看得过于严重。
他在诗中写道:“颇似楚汉时,翻覆无定止。”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显然是违反实际的。
由于对形势作出了错误的判断,行动上必然举措失当。
在他看来,当时朝廷应急之策,是退保东南半壁江山,苟延残喘;而永王正好陈兵长江下游,自然可以稳操胜券,收拾残局。
这是他毅然“从璘”
的真正原因所在。
显然,在李璘身上,他把“宝”
押错了,结果又一次犯下了知人不明的错误一他既未发觉其拥兵自重、意在割据的野心,更没有认识到这是一个刚愎自用,见识短浅,不足以成大事的庸才,把立功报国的希望寄托于这种角色,未免太孟浪了。
看来,一个人的政治抱负同他的政治才能、政治识见并不都是统一的。
归根到底,李白并不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大概连合格也谈不上。
他只是一个诗人,当然是一个伟大的诗人。
虽然他常常以政治家傲然自诩,但他并不具备政治家应有的才能、经验与素质,不善于审时度势,疏于政治斗争的策略与艺术。
其后果如何,不问可知。
对此,宋人王安石、苏辙、陆游、罗大经等,都曾有所论列。
这种主观与客观严重背离、实践与愿望相互脱节的悲剧现象,在中国历代文人中并不鲜见,值得我们深长思之。
这种现象的出现,自然应该归咎于文人的高自期许,自不量力的性格弱点;但若寻根溯源,又和儒家的积极人世的人生态度和“修齐治平”
的价值取向的影响有直接关系。
儒家的祖师爷孔子,终生为求仕行道而四处奔波,席不暇暖,“惶惶如丧家之犬”
,在旁人看来本是无法实现的事,他也要“知其不可而为之”
。
这种人格精神对于后世的封建士子特别是文人的影响,是至为深远的。
比起李白来,杜甫更要典型一些。
这位大诗人受他的十三世祖杜预的影响很深,他对这位精通战略、博学多才、功勋卓著,有“杜武库”
之称的西晋名将备极景仰。
在他三十岁的时候,自齐鲁至洛阳,曾在首阳山下的杜预墓旁筑舍居留,表示不忘这位先祖的勋绩和要在政治上建功立业、光宗耀祖的雄心。
尔后,便来到京城长安,开始了十年困守的生涯,无非是为了“立登要路津”
“欲陈济世策”
。
他曾分别向朝中的许多权贵投诗干谒,请求汲引,但如同李白一样,都以失望而告终。
总共算起来,杜甫真正为官的时间也只有两三年,而且,官卑职小。
即使如此,他也总是刻板、认真,恪尽职守,绝不荒怠王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